原標題:上周娛樂圈應該有個“吃瓜節”
水深火熱的娛樂圈實在和我們圈外人想的不太一樣,“殘酷”二字也無法概況。本周一群明星在微博被爆出“大料”,網友們紛紛表示:這個瓜真是越吃越大!
青春飯不好吃,明星比我們更有危機感,躥紅只在一夜之間,“涼涼”也只是瞬間的事兒。所以,為了給自己留條“后路”,開餐廳就成了大部分明星的首選。我們來細數下有哪些明星開了餐廳。
具有代表性的明星餐廳。
薛之謙:上上謙火鍋店
本周最大的“瓜”主人公——薛之謙。在還沒有再次紅起來之前,他的火鍋店名聲已經快要大過他了,開了近10年還分店不斷擴張中。
任泉:蜀地傳說
“蜀地辣子雞”是任泉的第一次試水,當時連好友李冰冰都不看好,哪里想得到后來開到了北京,更名為“蜀地傳說”后,從此打開了任泉作為“娛樂圈最會投資的明星”的大門。
胡歌:FOUNT日本料理
昨天胡歌在微博上力挺因“家暴”而被推上風口浪尖的蔣勁夫,早在多年前就開了的日料店,主打創意混搭風,非常低調,幾乎不見宣傳,小火慢燉式,也是明星餐廳里元老級別的了。
孟非:小面
憑借“想把家鄉的美味傳遞給每個人”的這股熱情,孟非的小面在悉尼開出了第1家分店,墨爾本的第2家店也同時開張。
胡海泉:胡桃里音樂餐廳
胡桃里音樂音樂餐廳是歌手胡海泉創建于2014年,集酒吧、餐廳、咖啡館為一體的文藝混血兒,在這里體會音樂現場、文藝范、川菜以及紅酒佳釀,開創中國音樂酒館先河。
謝霆鋒:鋒味
謝霆鋒的這家店,就是傳說中素面賣68一碗的“天價”餐廳,還收到了某耿直網友的“不會再去第二次”的評價。
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明星餐廳,還有鄧家佳的“HI辣火鍋”、Angelababy的奶茶店“MILLIONS OF MILKSHAKES”、高圓圓的“蜜桃餐廳”等等。
明星們的餐廳都是大張旗鼓的開場,但有許多默默無聞的退場,許多粉絲幾年以后找到餐廳所在地菜卻發現早就換了主人。
- 為何爭相扎堆餐飲業
既然餐飲不好做,為何開餐廳依然是大部分明星創業的首選?
一、市場需求。
“民以食為天”,經濟再不景氣,人還是要吃飯的。這一點明星們都懂。做餐飲,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他們找到客戶的剛需。
二、品牌效應。
明星們自帶光環,本身就擁有大量的粉絲(潛在客戶群體),利用自己原有的名氣和影響力,宣傳效果和一般店鋪相比,具有絕對優勢。
明星粉絲的人均轉化價格大多都在100元以下,在大眾能夠接受的范圍之內。
有些甚至更低,保持在30——50元區間,客戶不會被價格嚇到,自然粘性就高,AB女神的奶茶店打了六折都沒人去,所以那些價格高的自然就涼了。
三、明星“痛點”。
明星的“發光期”有限,今年紅,片酬待遇都很高;明年不紅了,就什么都沒有了。而“過氣兒”是遲早的事,為了保證自己“過氣兒”以后,生活還有保證,他們需要另謀出路。
四、傳統投資項目門檻高。
傳統投資項目,珠寶玉器、文玩字畫、貴重金屬、房地產等,門檻要求比較高,需要專業技能,并且投資額一般比較大,收益周期較長,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,風險也很高。
明星們多數沒有這方面專業技能,也不愿意或者拿不出那么多資金來做這些事。當然也有從明星成功轉型為職業投資人,那是極少數。
五、跟自身匹配度最高。
明星們趁著自己現階段大紅大紫,他們一方面要大力發展演藝事業,一方面又想要投資賺錢,精力有限,于是只好選擇門檻低、投資少、回籠快、回報高、容易快速復制的行業——餐飲。
所以,明星扎堆做餐飲這一系列事件,可以說是作為創業者,負責任地給自己做了定位,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,并不全是盲目跟風。
所以“做餐飲”是明星們在權衡了自己的社會身份、資金實力、業務能力、自身精力等等條件之后,在決定創業之時,做出的最理智、最穩妥的選擇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責任編輯: